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月球探索的科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月球探索的科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月球真正起源是怎么样的呢,其内部真正构造与它的作用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9亿岁,而1***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出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显然,月球的年龄要比地球年龄大,可月球却成为了地球卫星。这是什么原因呢?
简析如下:
1,显然,事实证明如下两点:
地月同源说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由宇宙尘埃凝聚形成的——这是不成立的。
地月分裂说认为,月球是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这也是不成立的。
地月俘获说认为:月亮是偶然闯入地球引力场,而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当卫星的。这说法虽然能凑合,却也太凑巧了。月球为何被地球俘获,而没被太阳系的其他大行星捕获呢?
爱因斯坦描绘出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设想空间是一面橡胶面,上面放上一个篮球,橡胶面会在篮球的作用下发生凹陷。这时,我们在这上面放上一个乒乓球,它便会沿着由篮球产生的凹陷结构运动。这就类似于月球会向地球产生的空间凹陷结构跌落过程。
这种解释确实能把月球撞入地球引力范围的几率增大些,却引出了一个“大尾巴”——这橡胶面的下方若没有引力,那么,这橡胶面上面的星球怎么会下沉呢?若这橡胶面的下方有引力,那么,这引力来自何方?
月球形成于约45亿年前,也就是在地球形成后不久。
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球的平均密度为3.34克/立方厘米,只有地球平均密度的60%。月球与地球的平均成分差异很大,月球比地球富含难熔元素,匮乏挥发性元素和亲铁元素。月球比地球缺水,比地球还原性强。月球内部也有核、幔、壳的圈层状结构。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一般均大于31亿年,表明月球的演化主要是在其形成后的15亿年内进行的。月球现今是一个内能接近枯竭而活动近于僵死的天体。
月球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人类十分关注的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100多年来曾有过多种有关月球起源与演化的***说,但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关月球的起源有几种***说大致可归纳为共振潮汐分裂说、同源说、俘获说和撞击成因说4种。
前三种月球起源***说虽然对月球的化学成分、结构、运行轨道和地月关系的基本特征的解释均有不同程度的依据,但在地月成分与自转速度的差异,氧及其他同位素组成的相似性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所以共振潮汐分裂说、同源说、俘获说共振***说目前的证据不是主流的被大家认可的。最新提出的撞击成因说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它能解释更多的观测事实,是当前较合理的月球起源***说。
撞击成因说也被称为“大碰撞分裂说”,这一***说认为,地球早期受到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撞击碎片(即两个天体的硅酸盐幔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了月球。
撞击成因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星际空间有大量星云,星云经过碰撞、吸积而逐渐增大。大概在相当地月系统存在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质量相当于现在地球质量9/10的“原地球”和另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原月球”。这两个天体在各自的演化过程中都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生了碰撞。剧烈的碰撞不仅使“原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偏斜,而且使“原月球”碎裂,幔和壳变热蒸发,膨胀的气体“裹挟”着尘埃和少量的幔物质飞离原月球。被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气体的阻碍而减速,被“原地球”吸积并变成了地球的一部分。飞离的气体尘埃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呈盘状分布在洛希限以外的空间,它们通过吸积,先形成一些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积增长,最终形成现在的月球。
月球的内部层状结构。可分为3层:
第一层,月壳,月球的外层,厚度不均匀,正面约50千米,背面约75千米,平均约65千米,高地斜长岩月壳较厚,月海玄武岩月壳较薄。
第二层,月幔,位于月壳与月核之间,为硅酸盐构成。可分为上月幔和下月幔,上月幔厚度约185千米,是玄武岩浆的源区;下月幔厚度约1388千米,可能是富橄榄岩的辉石岩原始的物质。
第三层,月核,月球的中心区,半径约300.5千米,可能是半熔融状态。月震带约在月球表面下1000千米。月壳和月幔中上部分是刚性的,又称“岩石圈”,厚度约1000千米。岩石圈之下是软流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月球探索的科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月球探索的科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