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学探索猫和老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科学探索猫和老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弓形虫病会让老鼠主动去找猫呢?老鼠难道不怕猫?
很多***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宿主的行为,这个是它们生存繁衍的必备技能之一。
为什么***一定得有控制宿主的技能
大多数***的一生中都要更换一两次宿主,比如弓形虫。它们非常微小,寄生在老鼠、鸟类等动物的细胞里面发育成长,却需要在猫科动物体内交配和产卵。这就难了,自己个头太小,移动能力接近零,怎么能进入猫体内呢?显然,让老鼠带着自已去找猫送死是最方便的。
老鼠为了活命得躲着猫,弓形虫为了繁衍得逼着老鼠违背本性去找猫,怎么逼?它们有绝活。
弓形虫的“超能力”
弓形虫是***界的绯红女巫,精神控制专家。它们通过控制宿主的激素分泌达到控制其行为的目的。
图:弓形虫
我们知道,越高等越复杂的动物,它的行为模式受激素水平影响越严重。当动物做出有益生存的行为后(饱餐、交配、找到了安全的避难所等),大脑便会分泌奖励激素(多巴胺之类)使动物感觉愉悦,从而鼓励动物再次做出相同的行为。
图: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多巴胺分子
而弓形虫进入老鼠体内后,能靠伪装成正常细胞骗过免疫系统,在老鼠体内来去自如。它们甚至能突破血脑屏障(在血管和脑细胞之间,有一种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进入大脑的屏障),在老鼠大脑中制造囊肿,用自身分泌的化学物质改变老鼠的激素分泌机制。比如它们可以阻止甲状腺、肾上腺等腺体分泌紧张激素,抑制老鼠对紧张、焦虑的感知,甚至同时释放多巴胺,对作死的行为提供奖励。
图:作死
所以被弓形虫感染的老鼠会变得对冒险充满欲望,失去对捕食者的恐惧,甚至会主动对猫发起攻击。猫吃下受感染的老鼠后,***便到了猫的体内。它们在猫的肠道内交配,产下的卵随猫的粪便排出,潜伏在泥土中,等待下一只倒霉的老鼠。
弓形虫与人类
人类也会感染弓形虫,造成一些精神、神经方面的问题。主要的受害者是未出生的胎儿和六岁以下的儿童,成人症状并不那么明显。
据统计,中国人的感染率为5%到20%,在全球算是比较低的;北美洲和欧洲约为50%;南美洲约为70%到80%;法国人夺冠,感染率高达90%……受感染的人类一样喜欢冒险,情绪亢奋,酷爱作大死。我们觉得西方人挺疯狂,享受***,这很可能与西方人弓形虫感染率较高有关系。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猫为什么喜欢吃老鼠?
猫为什么要吃老鼠?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物学教授穆勒博士经过多年探索,终于解开了这一迷团。稿勒认为,一种叫“牛黄酸”的物质,能提高要吃哺乳动物的夜间视觉能力。
猫不能在体内合成牛黄酸。如果体内长期缺乏牛黄酸,猫在夜间渐渐会丧失活动的能力。但是,老鼠的体内却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能自行合成牛黄酸。所以,猫只有不断捕食老鼠,才能弥补体内牛黄酸的不足,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夜视能力,正常地生存下去。
猫抓老鼠不是天生就会的吗?母猫不教,猫会一生不知鼠为何物吗?
世上的动物是一物降一物,並带有天性,这就是基因,肚子饿了就要填肚子,填饱肚子才能生存,力量比自己强大的它们能制服吗?所以这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捕捉力量比自己小的小动物来充饥而生存。
动物的所有行为活动都可以归纳为神经反射。神经反射分为非条件神经反射和条件神经反射。
非条件神经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期锻炼。比如:哺乳动物生下来就会寻找妈妈的***并吸吮奶水;小海龟出生后就会朝大海爬;大马哈鱼出生后会洄游至大海;碰到眼睫毛会迅速眨眼;挠痒痒会躲开;触碰新生儿的手掌心,小手会迅速握拢。诸如此类的动物行为都是动物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妈妈教就会。这些基础的非条件反射活动是为了保证物种的延续,或者是为了保护身体的重要器官。
条件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期的认知和锻炼。比如:通过锻炼学会行走、运动;通过教育学会知识并运用;通过时间的积累能识别所见和所闻之物。婴儿睁眼后能看到物体,但大脑不能识别,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学会识别不同的物体。成年后若长年失明,恢复视力后虽然眼睛能见到物体,但大脑视觉中枢在长期缺乏***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逐渐进行识别。
所以,猫不是天生就会抓老鼠,而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的。即使没有母猫教,小猫也会运用经验判断老鼠是否可食,并靠自己锻炼出来的敏捷身手将其捕获。有些母猫过早死掉,但是小猫长大了照样会抓老鼠吃。只是,吃了之后不一定知道这玩意叫做“老鼠”!^_^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学探索猫和老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学探索猫和老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