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预见未解之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预见未解之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会自转吗?为什么?
🔺 仰望星空,茫茫宇宙,谁能知道宇宙诞生之初是什么样子吗?我们对宇宙充满未知与茫然。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人类已经掌握很多科学技术,解开了很多未解之谜。
人类对我宇宙的探知,已经有了几千年。从早期的托勒密地心学说,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再到现代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好像宇宙的尽头就在前方。
纵然科学已经发了解很多,但是对浩瀚的宇宙来说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地球刚诞生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地球现在是什么状态,另外附带有关星系运动学说和科学推理(根据目前多数科学推理论证结论,尽管将来可能是错误的)。
地球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5.96×10^24千克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km,极半径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椭圆球体,夸张地说,有点像“梨子”,称之为“梨形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6378.137Km,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人类文明早期曾认为脚下的大地是绝对静止的,白天黑夜是因为日月星辰的运动所致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设计了一个名为“傅科摆”的装置,这个简单但有效的装置第一次让人类直观看到了地球自转的证据,因此傅科摆也是最受欢迎的科普装置之一,但牛顿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前,会一直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那么地球自转的“第一推动”来自哪里呢?
答案是“角动量守恒”
按照目前的太阳系演化模型,46亿年前的太阳系还处于星云状态,一次临近的超新星爆发打破了星云的宁静,导致其开始在引力作用下向心坍塌,随着氢和氦以及少量重元素的不断聚集,中心区域物质密度变得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最终达到了氢元素核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于是乎太阳就诞生了。
需要注意的是,太阳诞生前,星云本身质量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内部元素向质量点聚拢时,是伴随着自转一起进行的。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在几乎没有外力作用的太空中,太阳和太阳形成后的“残余物质”,会完美继承原星云的角动量,从而得以自转。
地球的诞生本质上,就是早期太阳系“星子”们的碰撞融合,而“星子”同样继承了原星云的角动量,因此地球45.5亿年前诞生后就也会自转的,但自转速度并不是不变的。
地球刚诞生的时候,一天只有十几个小时,但今天的地球自转周期已经延长到24小时了
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小行星经年累月的撞击减速,二是月球引力对地球海洋和内部岩浆施加的潮汐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地球自转周期还会进一步延长。
很多人认为,不断自转和公转地球就是永动机,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没有对外做功,所以并不是什么永动机。
如果未来的人类能用地球自转做功的话,地球终有一天会停转的,如果用地球公转做功的话,地球就会因为公转速度的下降,而坠入太阳,就像人造卫星因为速度下降而坠入地球一样。
归根结底,宇宙中天体的运行并不是什么永动机,也不能当做永恒的能量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预见未解之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预见未解之谜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